咸宁咸安区简介

2024-12-23

咸宁咸安区之印象初起

在荆楚大地的东南部,有一方被岁月温柔以待的土地 —— 咸宁咸安区。它宛如一颗隐匿于山水之间的明珠,散发着迷人的魅力,静静等待着旅人的探寻。这里,山水相依,风光旖旎,历史的笔触绘出了它的轮廓,文化的韵味赋予了它独特的气质,而那别具一格的美食,更是令人唇齿留香,回味悠长。

历史溯源:岁月长河中的咸安记忆

咸安,这片古老的土地,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变迁。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最初的足迹,开启了咸安历史的序章。

岁月流转,咸安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了无数次的朝代更迭与地域变迁。夏商周时期,它隶属于荆楚大地,是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彼时,荆楚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其独特的民俗风情、神秘的图腾崇拜以及精湛的手工艺技术,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 年),割江夏南境金城、丰乐、宣化三乡置永安镇,此为咸安建置之始。这一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逐渐繁荣,永安镇犹如一颗新星,在荆楚大地的东南部崭露头角。它成为了周边地区的商贸中心与交通枢纽,吸引着各地的商旅与文人墨客汇聚于此,为咸安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奠定了基础。

五代十国时期,天下纷争不断,但咸安所在的地区依然在历史的浪潮中砥砺前行。吴杨溥干贞二年(928 年),永安镇改为永安场,虽名称有所变更,但其作为地方重要聚居地与经济活动中心的地位并未改变。南唐中主李璟保大十三年(955 年),永安场升为永安县,这一升级标志着咸安在政治、经济与文化上的进一步发展,城市规模逐渐扩大,人口日益增多,各项基础设施也日益完善。

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 年),为避太祖永安陵讳,取《易・乾象》“万国咸宁” 与 “永安” 近义之意,永安县改为咸宁县。这一时期,咸宁的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书院林立,培养出了众多才华横溢的学子。他们在诗词、书法、绘画等领域各领风骚,为咸宁的文化繁荣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水利设施得到修缮与扩建,水稻、茶叶等农作物的产量大幅增加,咸宁的茶叶更是成为了宫廷贡品,声名远扬。

元朝时,咸宁先后隶属湖广行中书省鄂州路、武昌路、武昌府。在大一统的王朝统治下,咸宁与周边地区的交流更加频繁,商业贸易网络不断拓展,不仅与国内各地互通有无,还通过丝绸之路与海外有了一定的贸易往来。

明清时期,咸宁隶属武昌府,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经济持续发展。这一时期,咸宁的手工业极为发达,特别是纺织、陶瓷、造纸等行业,产品工艺精湛,远销各地。同时,科举制度的兴盛使得咸宁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他们在政治、文化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家乡争得了荣耀。

近代以来,咸安也在历史的洪流中经历了诸多变革与挑战。1914 年,咸宁隶属湖北省江汉道;1932 年,隶属湖北省第一行政督察区。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内忧外患,但咸宁人民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家园,积极参与到各种社会变革与抗日救亡运动中。

1949 年 5 月 19 日,咸宁解放,隶属湖北省大冶专区。新中国成立后,咸宁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1952 年 5 月,大冶专区撤销,咸宁改隶孝感专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咸宁人民积极投身于农业生产、工业建设与基础设施改造中,为国家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1983 年 8 月 19 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咸宁县,设立省辖县级咸宁市,由咸宁地区代管。这一变革标志着咸宁在城市化进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1998 年 12 月 22 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湖北省撤销咸宁地区设立地级咸宁市的批复》,撤销县级咸宁市设立咸安区。1999 年 1 月 25 日,咸安区正式成立。自此,咸安以崭新的姿态融入到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中,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人口概况:咸安的烟火人间

咸安区辖 9 镇、1 乡、3 个街道办事处和 1 个奶牛场,138 个建制村,29 个城市社区,12 个集镇社区。这片土地上,生活着 632,170 户籍人口(截止 2023 年 6 月),常住人口约 60.84 万人。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安居乐业,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在城市的街头巷尾,你可以看到行色匆匆的上班族,他们为了梦想与生活努力拼搏;在集市里,能听到小贩们热情的叫卖声,顾客们在摊位前挑选着新鲜的食材,讨价还价,充满了生活气息;校园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容如同春日暖阳般灿烂;而在乡村,农民们辛勤耕耘着土地,播种着希望,每一滴汗水都饱含着对丰收的憧憬。 这里的人们,传承着祖辈的勤劳与善良,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美好的生活,也让咸安这片土地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自然风光:山水画卷的诗意舒展

(一)星星竹海:翠影摇曳的碧波诗韵

星星竹海,宛如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镶嵌在咸安区汀泗桥镇。这里四季如画,景色各异,是大自然赋予人间的绝美仙境。

春天,当第一缕春风拂过这片土地,望春花便欣然绽放,如繁星点点,点缀在竹林之间。百鸟争鸣,似乎在为春天的到来欢呼雀跃。而那雨后春笋,更是争先恐后地破土而出,仿佛一夜之间,大地便被铺上了一层嫩绿的地毯,生机勃勃,充满了无限的希望与活力。

夏天,是星星竹海最为迷人的季节。竹茂水丰,新竹抽梢,那嫩绿的枝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婀娜多姿,宛如一位位翩翩起舞的绿衣仙子。漫步其中,阳光透过茂密的竹叶洒下,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仿佛置身于梦幻的世界。此时的竹海,恰似一个巨大的天然氧吧,竹子们在白天吸收了大量的热能,到了夜晚,便释放出源源不断的氧气,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尽情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感受着大自然的馈赠,沉浸在这清凉宜人的世界里,忘却一切烦恼与疲惫。

秋季,天高云淡,风清月明,竹海莽莽,波澜起伏。秋风拂过,竹叶沙沙作响,似在低吟着一首首动人的秋诗。此时的竹子,虽已不再是那般嫩绿欲滴,但却在岁月的沉淀中增添了一份成熟与坚毅。它们傲立在秋风中,宛如一群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片土地。

冬时,大雪初霁,星星竹海银装素裹,遍地修篁宛如琼枝玉叶,在阳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风光旖旎。那洁白的雪覆盖在竹子上,仿佛给它们披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衣,又似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美得让人窒息。

(二)太乙洞:鬼斧神工的地下奇境

太乙洞,这座 “楚天第一洞”,犹如一部地质史书,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变迁。它位于温泉城区以南 5 公里处的石乌山内,据地质专家考证,其形成约有 360 万年之久。洞内主洞为南北走向,前后自然贯通,全长 2200 多米,另有 5 条支洞呈东南走向,长约 1800 米。

走进太乙洞,仿佛踏入了一个神秘的地下王国。洞内既有开阔粗犷的大厅,又有曲径通幽的小巷,最高处约 20 米,最宽处 30 多米。钟乳石倒悬,石笋林立,这些钟乳石在灯光的映照下,变幻出各种奇妙的形态,令人目不暇接。有的像太乙神像,庄严肃穆,仿佛在守护着这片地下世界;有的如鲲鹏展翅,气势磅礴,欲振翅高飞;还有的似天赐神鼓,仿佛轻轻敲击,便能听到那穿越时空的天籁之音。洞中有洞,洞洞相连,每一处角落都隐藏着惊喜,恰似一处人间仙境,又宛如一座天然博物馆,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三)金桂湖:湖光山色的生态华章

金桂湖,又名南川水库,坐落于咸宁市咸安区桂花镇境内。它犹如一面巨大的镜子,镶嵌在群山环抱之中,山水相依,相得益彰。

这里的湖水碧波荡漾,清澈见底,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粼粼波光,仿佛无数颗钻石洒落在湖面上。周边青山环绕,山峦起伏,绿树成荫,森林覆盖率极高。山上的树木种类繁多,四季常青,与湖水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金桂湖不仅风光旖旎,更是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湖内鱼类品种繁多,是众多鸟类的栖息地。每年春天,成群结队的候鸟都会迁徙至此,它们在湖面上翩翩起舞,或嬉戏玩耍,或栖息觅食,为金桂湖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此外,金桂湖还设有金桂湖度假村、国际会议度假中心等。游客们可以在这里尽情享受水上运动的乐趣,驾驶游艇在湖面上飞驰,感受风的拥抱与水的亲吻;或是在沙滩浴场沐浴阳光,放松身心;还可以投身于垂钓活动中,享受那份宁静与惬意。

人文胜迹:历史遗珠的岁月回响

(一)北伐汀泗桥战役遗址:铁血英魂的不朽丰碑

在咸宁城西南 15 千米的汀泗桥镇西侧,静静地矗立着北伐汀泗桥战役遗址,它犹如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铭刻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1926 年 8 月,北伐军的滚滚铁流攻入湖北,直系军阀吴佩孚妄图凭借汀泗桥的天险,阻止北伐军前进的步伐。汀泗桥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三面环水,一面依山,成为了北伐路上的一道雄关。26 日,国民革命第四军向汀泗桥发起了勇猛的进攻,然而敌人拼死顽抗,前进的道路受阻。关键时刻,当地农军挺身而出,带领第二十八团、第二十九团、第三十六团趁夜从小路如神兵天降般直插敌阵地前沿,发起了夜袭,成功攻克敌军前沿数处要点。次日凌晨,总攻的号角吹响,第三十五团在正面吸引敌军的注意力,第三十团和叶挺独立团如猛虎般加入攻击行列。叶挺独立团在当地农民的引导下,绕道古塘角插入敌后,与正面部队形成了前后夹击之势。吴军顿时陷入了恐慌,防线全面崩溃,残部狼狈向北逃窜。此役,北伐军以无畏的勇气和卓越的战术,大败吴佩孚的北洋军,使这位反动军阀从此一蹶不振,为北伐军进军武昌开辟了一条胜利之路,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光辉篇章。

如今,北伐汀泗桥战役遗址由烈士陵园、塔垴山战场和战役遗址纪念馆三大核心部分组成。烈士陵园庄严肃穆,占地面积 7500 平方米,园内安息着英勇牺牲的烈士们。烈士墓冢整齐排列,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英勇事迹;烈士纪念碑巍峨耸立,如同一柄直插苍穹的利剑,碑上阴刻着国民党元老胡汉民题写的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阵亡将士纪念碑” 碑文,字迹苍劲有力,每一笔都蕴含着对烈士们的崇敬与缅怀;烈士纪念亭精巧别致,六角形的亭身,方圆顶,宛如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静静地守护着这片英雄的土地。塔垴山战场则保留着当年战斗的痕迹,三座低山连绵起伏,山上的战壕蜿蜒曲折,长达 270 余米,仿佛能看到当年战士们奋勇杀敌的身影;猫耳洞神秘莫测,三个猫耳洞静静地隐藏在山中,见证着那段激烈的战斗;炮台和碉堡坚固如初,两座炮台、两座碉堡如忠诚的卫士,默默地诉说着往昔的战火纷飞。北伐汀泗桥战役遗址纪念馆规模宏大,面积达 6 亩,建筑面积 1800 平方米。馆内陈列着丰富的历史文物和资料,通过展览、雕塑、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生动地再现了当年战役的激烈场景和英雄事迹。2009 年 11 月 4 日,纪念馆免费开放,向世人展示着这段珍贵的历史记忆;2019 年 9 月 30 日,经过改陈布展后的纪念馆焕然一新,主题为 “铁血军魂 —— 北伐汀泗桥战役史迹展” 的展览共分为四个部分:“军阀割据,北伐烽燃”,展现了当时国内军阀混战的局面以及北伐战争爆发的背景;“浴血汀泗,铁军扬威”,生动地描绘了北伐军在汀泗桥战役中英勇奋战、浴血杀敌的壮烈场景;“英勇铁军,北伐先锋”,突出了叶挺独立团等部队在战役中的先锋作用和卓越贡献;“深切缅怀,光照千秋”,表达了对烈士们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提档升级后的纪念馆不仅新增了 80 余件珍贵展品,还增设了一处声光电特效场景模拟,逼真地还原了战斗的场景,让观众身临其境;两处电子地图,清晰地展示了战役的地理位置和战略布局;两处多媒体语音循环播放讲解,为观众提供了详细的语音导览服务;三处沙盘模型,直观地呈现了战役的全貌;五处电子触摸屏,方便观众深入了解更多的历史细节。这些先进的设备和丰富的展品,实现了藏品、技术、设备的全面大升级,使观众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北伐汀泗桥战役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这座遗址于 1988 年 1 月 13 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 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2 年被命名为湖北省国防教育基地,2009 年 5 月 22 日被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和学生前来参观学习,成为了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场所,让人们在缅怀先烈的同时,深刻领悟到和平的来之不易,激励着后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二)贺胜桥北伐阵亡将士陵园:英魂安息的肃穆之地

贺胜桥北伐阵亡将士陵园,位于山坡乡贺胜桥镇西南,西靠京广铁路,东临 107 国道,始建于 1929 年 10 月。它是为纪念 1926 年北伐革命军第四军贺胜桥战役中阵亡的将士而兴建的一座庄严肃穆的革命烈士陵园。

贺胜桥战役是北伐战争中的一场关键战役。1926 年 8 月 27 日,北伐军在汀泗桥战役中击溃军阀吴佩孚主力后,乘胜追击,叶挺率独立团于 29 日向贺胜桥发起进攻。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北伐军面对吴佩孚的主力部队,毫不畏惧,奋勇杀敌。当地群众也纷纷鼎力相助,为北伐军提供了各种支持和帮助。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至 30 日拂晓,北伐军终于夺取了贺胜桥,一举歼灭了吴佩孚的主力,打开了通往武昌的最后一道防线,为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场战役中,第四军阵亡将士共 189 人,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英雄赞歌。

整座陵园平面略呈不规则长方形,北宽南窄,西南低,东北高,依地势巧妙地形成三层阶梯式结构,长约 285 米,宽约 25 米。四周用块石混凝土精心建成围墙,基座 1.6 米,上为 0.6 米高的露孔栏杆,既坚固又美观。陵园东紧临 107 国道有一座三孔式门楼,为 1993 年武昌县人民政府修建,门楼气势恢宏,庄严肃穆,仿佛在迎接前来缅怀先烈的人们。1980 年 6 月、1996 年 10 月、2003 年 12 月,武汉市人民政府多次拨专款对陵园进行全面维修和环境整治,使得陵园始终保持着整洁、庄严的风貌。

园内由南向北依次排列着纪念墓、纪念亭、纪念碑等纪念建筑。纪念墓位于陵园的南端,坐北向南,呈长方形,墓顶呈弧形,墓正面有四望柱,由三个半弧形连接,设计独特,别具一格。正中为横置的墓碑,铭文为 “民国十六年 (1929)/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北伐阵亡将土:之墓 / 武汉市人民政府 1996 年立”。整个墓为砖混结构,外层装饰着大理石,全长 8 米,宽 7 米,高 1.8 米,显得庄重而肃穆。纪念亭位于陵园中部略偏北,距纪念墓和纪念碑之间的距离均为 8.8 米,亭为六角攒尖式,造型精美。分基座、柱子、顶部三部分,基座为二层,用花冈岩长条石砌成台阶状,坚实稳固;亭为六柱,柱呈圆形,等距对称而立,柱下有础石,柱头饰有花瓣纹,工艺精湛;顶部内呈半球形,外部为六角攒尖式,钢筋水泥结构,外为水刷石装饰,亭高 6.75 米,基座直径 4.2 米,在绿树的掩映下,显得格外秀丽。纪念碑由基座、护栏、碑三部分组成,位于陵园的最北端,是陵园的核心建筑。碑基为花冈岩条石砌筑,长 7 米,宽 5.6 米,厚 0.2 米,坚实厚重。护栏柱石共 12 根,方形,系花冈岩石加工而成,柱石上有一圆形穿孔,穿有铁链护栏,既美观又起到了防护作用。柱石高 0.8 米,边宽 0.3 米。碑立于基座中部,分上下两段组成,上段为正方体,由三块花冈岩方石组成,为须弥座,造型典雅;碑下段略呈梯形,上窄下宽,顶端菱形,上下由两块较大的花冈岩石建成。顶部四面刻有国民党党徽,并由上至下竖刻有碑文 “民国十八年十月 /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北伐阵亡:将士纪念碑 / 胡汉民敬题”,字体为隶书体,阴刻,胡汉民时任南京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立法院长,碑文书法精湛,笔力雄健。碑通高 6.1 米,边宽 0.6 米 - 1.2 米,巍峨耸立,令人肃然起敬。

陵园内松柏常青,郁郁葱葱,这些松柏仿佛是烈士们的英灵化身,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它们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当年的战斗故事,又像是在为烈士们默默祈祷。每到清明和烈士纪念日期间,贺胜桥北伐阵亡将士陵园都会精心组织祭扫纪念活动。来自各地的干部群众、青少年学生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这里,他们手持鲜花,在烈士墓前敬献花圈,鞠躬默哀,表达对烈士们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祭扫活动中,还会举行庄严的仪式,讲述烈士们的英勇事迹,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那段历史,传承和弘扬革命先辈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如今,贺胜桥北伐阵亡将士陵园被列为全国第八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北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湖北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武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将永远铭记着北伐烈士们的丰功伟绩,成为人们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精神家园。

(三)大汉皇族村景区 —— 刘家桥:古村悠悠的岁月长歌

刘家桥,宛如一颗隐匿于中华桂花之乡咸宁桂花镇境内的明珠,距华中重镇武汉 80 公里,距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九宫山 100 公里,距温泉 16 公里。它静静地深藏在群山环抱之中,宛如一位沉睡的佳人,散发着迷人的魅力,等待着人们去唤醒、去探寻。

这座村庄拥有四处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群落,规模宏大,令人惊叹。大小房间共计 2000 多间,这些古民居疏密有致地分布在山水之间,古朴典雅,与青山、秀水、翠竹、古树、栈道、廊桥、田园完美融合,浑然一体,仿佛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画卷,展现出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

刘家桥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先祖可追溯至汉高祖刘邦。自刘邦幼弟西汉楚元王刘交起,家族传承有序,历经四朝(西汉、东汉、蜀汉、南朝宋),先后涌现出 36 位皇帝,统治中国长达 511 年,占据整个封建王朝的四分之一。刘交被封为 “彭城王”,是刘家桥人的封王始祖,从他开始,血脉传承至刘家桥已有八十一代。现刘家桥刘氏皇族近 9000 人聚族而居,形成了一个庞大而独特的大汉皇族群体。这一罕见的汉王朝后裔的活体发现,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湖北、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引起了极大的震惊与关注。因此,刘家桥被誉为 “彭城世家”“墨庄世家”,更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大汉皇族村。

走进刘家桥,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明清时代。村里的老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从下而上成阶梯形排列,建筑风格大体一致,具有典型的明清古庄园建筑模式。房屋皆为两层建筑,屋内一进几层,石凳、石沟、石天井错落分布,别具一格。堂屋高大宽敞,巨梁横跨,雕梁画栋,精美绝伦的木雕、石雕、砖雕装饰随处可见,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主人家的尊贵身份。房房相连,房厢相接,廊道相通,楼道深巷迂回曲折,犹如一座巨大的迷宫,让人不禁感叹 “行至幽厢疑抵壁,推门又见一重庭”。屋外,青砖到檐,石门、石窗、石板路古朴厚重,青瓦盖顶,垛墙斜伸,从外观看,门庭严谨,高墙耸立,俯视屋顶,屋宇绵亘,鳞次栉比,蔚为壮观。

尤值得一提的是刘家廊桥,它飞架于白泉河上,独孔,拱形,垒石而成,宛如一道彩虹横跨两岸。桥上盖有廊亭,廊亭内梁雕有龙凤八卦图,工艺精湛,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传说。青瓦盖顶,两侧桥身用青砖建起两米高的方孔花格拦护墙,墙内置有长凳,供行人休憩。昔日桥东头设有炉灶、木制大茶桶、小竹茶筒,一年四季,村民们轮番烧茶,免费供行人饮用,那袅袅升起的茶香,弥漫在整个村庄,传递着村民们的淳朴与善良。桥西河沿店铺林立,可供行人吃、住、购物,昔日这里曾是江西、通山通往咸宁、汉口的主要通道,廊桥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车水马龙,商贾云集,见证了岁月的繁华与沧桑。

刘家桥在历史上还是远近闻名的书香门第,有 “墨庄世第” 之称。祖人刘如鹤,号阴皋,留下了 “不求富贵在,但愿子孙贤” 的家训,体现了家族对教育和品德修养的重视。在老屋和下厂建成后,便兴建了皋鹤学校,供子孙们熟读贤书,传承文化。在这样的氛围熏陶下,刘家桥历代人才辈出,他们在政治、文化、艺术等领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为家族和家乡争得了荣誉。

特色美食:舌尖上的咸安风情

(一)咸宁宝塔肉:味蕾上的 “步步高升”

咸宁宝塔肉,这道传承千年的农家宴席名菜,宛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每一道制作工序都蕴含着厨师的匠心与智慧。其主要原料为农村乡猪肉,包括五花肉、瘦肉,以及金酱、豆腐、苕粉、米花等。制作时,先将五花肉块和瘦肉块放入锅中焯水至八成熟,捞出后切成特定形状的肉条与肉块,再与金酱一同回锅上色,使肉的色泽更加诱人。丸子则以豆腐、苕粉、米花手拌调味后,搓成坨状下油锅炸熟。随后,将丸子和肉巧妙地装放在大花碗中,两块五花肉中间夹一个丸子,顶上瘦肉块码放成塔字型,宛如一座精致的肉塔。最后放入蒸笼蒸熟,起锅淋上酱汁,一道色泽红亮、香气四溢的咸宁宝塔肉便大功告成。那层层叠叠的肉与丸子,相互交融,五花肉肥而不腻,瘦肉鲜嫩多汁,入口即化,每一口都充满了浓郁的肉香与醇厚的酱香,令人陶醉其中。在当地的宴席上,宝塔肉不仅是一道美味佳肴,更是一种象征着 “步步高升” 的美好寓意,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期许与祝福,常常作为 “镇桌硬菜”,备受宾客的瞩目与喜爱。

(二)贺胜鸡汤:鲜香醇厚的滋补佳肴

贺胜鸡汤,源自咸宁咸安区贺胜村,是一道闻名遐迩的滋补佳肴。它以当地农户散养的土母鸡为主料,这些土鸡在桂花树下自由觅食,肉质鲜嫩、油脂丰富。而用于熬制鸡汤的水,则是取自当地清澈甘甜的地下泉水,水质纯净,为鸡汤增添了一份独特的清甜。制作时,先将土鸡宰杀、去毛、开膛、去内脏并洗净后,放入开水锅中焯 2 分钟,捞出放入加有葱姜、精盐、料酒、姜片、大枣、枸杞的高压锅中,添上少许清水,先用旺火高压透气,再转文火闭气清炖 80 分钟。待鸡汤冷却后起锅盛入汤盆内,放入本地特制的苕线粉上火煮至滚沸飘香,油汤泛黄后调味即可食用。炖好的鸡汤汤汁浓而不腻,呈金黄色,饱含着鸡肉的精华,犹如琥珀般诱人。鸡肉经过长时间的炖煮,变得香甜可口,鲜嫩多汁,轻轻一咬,鸡肉便从骨头上脱落。苕粉则吸收了鸡汤的鲜美与油腻,变得爽滑劲道,入口即化。贺胜鸡汤的味道鲜美醇厚,每一口都能感受到鸡肉的鲜嫩、汤汁的浓郁以及苕粉的爽滑,三种口感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味觉体验。这道汤品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有壮阳、补血、利脾、健身之效,尤其适合老人、儿童、孕妇和病后滋补。在贺胜村,“贺胜鸡汤” 尤以旅宁、和平、正宗三家酒店特制的最为有名,他们传承着传统的制作工艺,精心烹制每一锅鸡汤,使得贺胜鸡汤的美味得以广泛传播,吸引了众多南来北往的游客慕名而来,只为品尝那一口鲜香醇厚的鸡汤,感受这份来自咸宁咸安的独特滋补风味。

(三)咸宁桂花糕:桂香四溢的甜蜜滋味

咸宁桂花糕,这道起源于明朝末期的传统糕点,是咸宁咸安区的一张甜蜜名片。它以糯米粉、糖和蜜桂花为主要原料,充分利用了咸宁作为桂花之乡的优势,选取当地香气浓郁、颗粒饱满的桂花,使得桂花糕具有独特的风味。制作时,先将白糖放入容器中,加温水搅拌均匀,再加入色拉油继续搅拌,然后放入糯米粉和澄粉,搅拌至无颗粒的糊状。接着,将糯米糊倒入刷有一层油的容器(如派盘)中,放入蒸锅中,用凉水蒸 30 分钟。蒸好后凉却,切成块状,最后淋上糖桂花和蜂蜜即可。咸宁桂花糕的特点十分鲜明,糕质细软滋润,色泽洁白如雪,散发着浓郁的桂花清香。入口化渣,口感清香甜润,甜中有咸,香里带凉,油润不腻,入口不涩,吞咽酥滑,给人一种清新雅致的味觉享受。其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碳水化合物等营养元素,易于消化和吸收,具有补中益气的作用,老幼妇女均宜食用,是馈赠亲友、自奉的佳品。在咸宁,每到桂花盛开的季节,大街小巷弥漫着桂花的芬芳,人们纷纷采摘桂花制作桂花糕,传承着这一古老的美食传统。许多民间作坊坚持纯手工制作桂花糕,严格控制每一道制作工序,确保每一块桂花糕都饱含着浓浓的桂花香气与匠心独运的制作精神。无论是作为早餐、下午茶点心,还是在传统节日中作为祭祀、团圆的美食,咸宁桂花糕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家乡味道的深深眷恋。

旅游发展新貌:古韵新风的融合之路

咸安区依托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在旅游开发的道路上大步迈进。近年来,通过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大力推进旅游精准扶贫,咸安的旅游业态日益丰富,发展蒸蒸日上。

在旅游线路打造方面,咸安区文旅局精心规划了多条精品线路。绿色旅游精品线路 —— 生态风情游,让游客尽情领略星星竹海的翠影摇曳、金桂湖的湖光山色等自然美景,沉浸于大自然的怀抱,感受生态之美;金色旅游精品线路 —— 赏桂寻源游,则带领游客探寻咸宁桂花糕的发源地,品味桂花的馥郁芬芳,领略咸宁作为桂花之乡的独特魅力;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 红色主题游,使游客有机会深入北伐汀泗桥战役遗址、贺胜桥北伐阵亡将士陵园等地,缅怀革命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铭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白色旅游精品线路 —— 热汤白雪游,让人们在享受温泉滋养的同时,还能体验际华冰雪・香城滑雪馆的冰雪乐趣,感受 “温泉 + 滑雪” 的独特魅力。这些精品线路涵盖了咸安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与特色体验,为游客提供了多样化的旅游选择。

旅游服务设施的提升也是咸安区旅游发展的重要举措。以汀泗桥镇为例,在创建旅游名镇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游客接待中心、旅游公厕、标识标牌、垃圾箱等设施,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旅游环境。如今,走进咸安的各个景区,游客们会看到标识清晰的道路指引牌、干净整洁的公共厕所、布局合理的游客休息区等,这些设施的完善,极大地提升了游客的旅游体验。

黄鹤楼森林美酒小镇作为咸安区新兴的旅游景区,更是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与活力。这座景区位于湖北省咸宁市高新区,占地近千亩,是全国少有的厂区内拥有森林、湖泊、山地等自然资源,且有独特洞藏洞酿、窖藏环境的国家 AAAA 级景区。景区森林茂盛,空气清新,富含高浓度的负氧离子,宛如一个天然的休闲氧吧。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参观黄鹤楼酒文化馆,了解传承千年的酒文化历史,探究湖北唯一两获中国名酒黄鹤楼酒的生产奥秘,还能亲自参与酿造美酒的过程,感受传统酿酒工艺的魅力。万吨陶坛林内,一排排陶坛整齐排列,蔚为壮观,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黄鹤腾飞主题雕塑,造型精美,寓意深刻,成为游客们拍照打卡的热门地点;辛氏酒楼提供地道的美食,让游客在品味美酒的同时,也能享受到美味佳肴。景区内还设有古楼客栈,为游客提供舒适的住宿环境,让游客能够尽情享受悠闲的度假时光。

近年来,咸安区的旅游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五一” 假期,咸安区各大文化场馆、旅游景区积极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加大服务保障,提升旅游品质,共接待游客 21.8 万人次,较 2023 年、2022 年、2019 年同比分别增长 21%、91%、22.5%;实现旅游总收入 1.04 亿元,较 2023 年、2022 年、2019 年同比分别增长 15.6%、82.4%、21%。星级饭店平均出租率 80%,较 2023 年、2022 年、2019 年星级饭店平均出租率同比分别提高 3、16、5 个百分点。春节假期同样成绩斐然,截至 2 月 17 日,咸安区累计接待游客 47.3 万人次,较 2023 年、2019 年同比分别增长 48%、29%;实现旅游总收入 2.84 亿元,较 2023 年、2019 年同比分别增长 48.4%、30%。A 级 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 10.5 万人次,较 2023 年、2019 年同比分别增长 48.7%、29.95%;A 级旅游景区综合收入 0.44 亿元,较 2023 年、2019 年同比分别增长 48.1%、30.1%。这些数据充分展示了咸安区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态势,越来越多的游客被咸安的美景、美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所吸引,纷至沓来。

结尾:咸安,待君来品

咸宁咸安区,这片充满魅力与活力的土地,正以它独有的方式,向世人展示着它的无尽风情。这里的每一处山水,都承载着岁月的记忆;每一座古迹,都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每一道美食,都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期待您的到来,一同领略它的美好,书写属于您的咸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