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湖北咸宁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4473号
2024-12-21
通城,地处湖北省东南部,湘、鄂、赣三省交界的独特之地,宛如一颗隐匿于山水之间的明珠,散发着迷人的光彩。其历史底蕴深厚,可追溯至 4500 年前的尧家林遗址,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变迁。自西汉置县以来,通城历经风雨,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里不仅是罗荣桓元帅领导秋收暴动第一枪的地方,还孕育了众多名人志士,如汉代的绮里季吴实、唐代的罗思远、南宋的杨起莘以及一门三尚书的方氏家族等,他们的事迹和精神为通城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通城的文化特色鲜明,“楚风瑶韵” 是其独特的魅力所在。作为湖北的一部分,通城却有着别样的风情。这里是瑶族先民的聚居地之一,汉瑶两族和谐共处,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通城方言更是被称为 “中国古汉语的活化石”,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的发音和词汇,让人仿佛穿越时空,聆听历史的回响。此外,通城还有着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药姑山瑶乡拍打舞、赛锣赛亮会、应锣应鼓、佛岭锣鼓等,这些传统民俗活动在岁月的流转中传承不息,展现出通城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通城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这里有雄伟壮丽的山脉、清澈秀丽的溪流、古朴宁静的村落以及神秘莫测的古迹,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寻。无论是追求自然风光的壮丽,还是渴望感受历史文化的厚重,通城都能满足您的需求,为您带来一场难忘的旅行体验。
尧家林遗址坐落在麦市镇陈段村,宛如一位沉睡千年的老者,静静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这片遗址占地面积约 3 万平方米,其历史可追溯至距今约 4500 - 5000 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与龙山文化年代相近,同时蕴含着南越文化的独特元素,被考古学界称为尧家林类型,是研究中国南方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宝库。1982 年春季,武汉大学历史系师生携手咸宁地区博物馆、通城县文化馆,对尧家林文化遗址展开了初步挖掘。在那次试掘中,他们精心开设了四个 5×5 米的探方,如同打开了通往古代文明的大门,从中出土了陶鼎、陶碗、石刀、石斧以及石箭簇等超过 300 件新石器时代的珍贵文物。这些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解开古代文明密码的关键钥匙,它们的发现,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中国南方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认知,为相关学术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如今,尧家林遗址已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吸引着众多考古爱好者和历史研究者前来探寻。
天岳关,位于麦市镇天岳村黄龙林场,它像一位威严的巨人,屹立在湖北省通城县与湖南省平江县、江西省修水县的交界处,海拔 840 米,素有 “一脚踏三省” 的美称。天岳关的历史犹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关隘始建于南唐保大中期(952 - 955 年),后在清咸丰五年(1855 年)得以重修。它的关门为单孔拱门,采用石结构建筑,单券且横联拱券排列,那花岗岩条石筑砌而成的关墙,长约 30 米,宽 4 米,高 5.2 米,中部设有关门,门额上嵌着的石匾,阴刻楷书 “天岳关” 三个大字,乃是咸丰年间平江县举人李元度的手笔。天岳关地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后周显德三年(956 年),后周与南唐的两军曾在此展开激烈鏖战;北宋诗人黄庭坚也曾慕名两次游览天岳关,留下了 “山行十日雨沾衣,天岳关前对落晖。白发苍颜重到此,问君还是昔人非” 的千古绝句,表达了他虽年事已高,却仍对这雄关念念不忘的情怀;宋代岳飞领兵清剿洞庭杨么时,也曾派兵在此屯守;元末红巾领袖徐寿辉据鄂州时,坚守此关,并留下了 “统军元帅府印”;清咸丰年间,太平军从湖南经由此地进入湖北,占领通城;1926 年,北伐军亦是通过天岳关进入通城县城。在抗日战争时期,天岳关更是见证了无数中华儿女的英勇与壮烈。1938 年,国民革命军第 92 师在此驻防,与日寇展开了殊死搏斗。为纪念那些在战斗中英勇牺牲的抗日英烈,第 92 师师长梁汉明动用补发的 8 个月军饷,征集工匠百余人,历时 8 个半月修建了 “无名英雄墓”。这座英雄墓占地面积 2 万平方米,由仪门、甬道、主墓、纪念碑、永久亭、英雄泉、碑林、烈士陵等部分组成。蒋介石、薛岳、李仙洲等分别题词 “气壮山河”“浩气长存”“人类之光”,每一题词都饱含着对英烈们的敬仰与缅怀之情。仪门位于天岳关北面 15 米处,面向东方,呈 “廿” 形,全部由条石构成,门高一丈多,门楣阴刻隶书 “无名英雄墓道”,两端为石雕龙头,两边门柱上端雕有 12 尺高的军人头像,头像下面阴刻 “灵护天岳,气壮黄龙” 对联一副,对联下面浮雕两个站岗的军人像,浮雕目光炯炯有神,威严地注视着前方,仿佛在守护着英烈们的英灵。墓道主道从仪门至主碑,长 170 多米,宽 2 米,叉道连接永久亭、英雄泉、墓群,约 800 多米,道两旁碑石林立,碑石间栽有棕榈、松柏,这些绿植在风中摇曳,像是在向英烈们致以敬意。永久亭距墓道约 60 余米,为 4 柱 4 角石亭,亭内有圆石桌 1 张,石墩 4 个,北面亭柱阴刻 “英雄无名无以能名,烈士有功有所表功” 对联,深刻地诠释了英雄烈士们的伟大功绩。主碑位于天岳关之阳 200 米处一山顶上,为墓区主体,碑为石板平台,长 42 尺,宽 351 尺,平台正中立有通高 13 碑,碑座为金字塔形,基层见方 12 尺,共 5 层,碑座正中碑石下宽上窄梯形,高 46 面向通城,正面阴刻隶书 “无名英雄墓”,左侧阴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题词 “浩气长存”,右侧阴刻第十二军军长李仙洲题词 “人类之光”,碑石顶端,原有石雕骷髅像,以示全师将士誓死抗日,不惜马革裹尸、白骨露野的决心,后维修时改为军人头像,碑前立有蒋介石题词 “气壮山河”,由 4 大石板拼接而成,高 4 尺,基座为整块条石,长 132 尺宽 15 尺,墓后立有墓志铭,为一高 6 尺宽 3 尺整块石板,连基座通高 9 尺,墓志铭是梁汉明师长向通城、平江、修水三县征文所得,字系平江县石浆乡塾师闵默秋先生所书,碑两侧各有高尺的子弹形石雕 12 个,碑四周是石栏杆,整个主碑庄严肃穆,令人心生敬畏。无名英雄泉距主碑西 80 余米处,为条石砌成方形水井,边长 5 尺,水质纯清,终年不涸,旁立梁汉明题 “无名英雄泉” 石碑,这泉水仿佛是英烈们的泪水汇聚而成,清澈而又深沉。无名英雄墓群在主碑左前方,每座墓前均立有 “无名英雄墓” 小石碑 1 块,其中有一座 “孙大英雄” 孙鸿基少校的坟墓,其墓碑高大宽阔,碑名清晰可鉴,它静静地矗立在那里,见证着那段血与火的历史。天岳关不仅是一座关隘,更是一座英雄的丰碑,它承载着无数的历史记忆与民族精神,让人在游览中不禁对先辈们的英勇事迹肃然起敬,也为中华民族的坚韧与顽强而深感自豪。
雁门关地处通城县南部,庄湘线西,这里曾是古代交通的咽喉要道,也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它见证了无数的战火纷飞与历史变迁,岁月在它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尽管如今的雁门关已历经沧桑,但仍有部分遗迹顽强地保存了下来,这些遗迹宛如一位位饱经风霜的老者,默默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悲壮。站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仿佛能看到当年金戈铁马、硝烟弥漫的战争场景,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深沉。
雁塔位于隽水镇秀水大道 88 号,它就像一位优雅的淑女,静静地伫立在隽水河畔,与河水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这座古塔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历史悠久,文化价值独特,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通城这片土地上。关于雁塔,还有许多动人的传说故事在民间流传。据说,在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荒芜之地,后来有一位高僧云游至此,见此地风水极佳,便决定在此修建一座宝塔,以镇压邪气,保佑当地百姓平安。于是,他四处化缘,筹集资金,带领工匠们精心施工,历经数年,终于建成了这座雁塔。自建成以来,雁塔便成为了通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观赏、题咏。它见证了通城的兴衰变迁,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药姑山,坐落于通城县大坪乡境内,系幕阜山余脉,主峰海拔 1261.1 米,总面积近 200 平方公里,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处于通城、崇阳、赤壁和湖南临湘之间,距通城县城西北方向约 25 公里。这里山高林密,地势险峻,生态环境优良,享有 “江南天然药库” 的美誉。明代杰出医药家李时珍曾多次慕名前来采集药物标本,传说神仙吕洞宾也被山中美景所吸引,多次降临于此。2001 年,中国(广西)瑶学会近百名专家学者汇聚龙窖山(药姑山),经深入考察和分析,确认其为瑶族历史上早期的千家峒,是全球 300 万瑶胞的精神家园,也是极为珍贵的瑶族文化遗产。 山上留存着大量石屋、石寨、石墓葬等 100 余处石文化遗址遗存,仿佛在静静诉说着瑶族先民的古老故事。如今,药姑山已成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寻它的神秘与美丽。
黄袍山,地处塘湖镇东侧,是湖北十大名山之一,亦为省级生态自然保护区。其主峰华罗寨海拔约 1200 多米,巍峨耸立,气势磅礴。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人古迹众多,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佳作。黄袍山还是著名的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具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罗荣桓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此留下战斗的足迹,这里见证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蓬勃发展,也孕育了无数英雄儿女的热血与牺牲。山上怪石、幽洞、清泉等自然景观繁多,森林覆盖率高达 85% 以上,林场全部划入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 其中,白水崖瀑布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堪称大自然的杰作。
白水岩瀑布,位于塘湖镇荻田村,是黄袍山瀑布群中单级落差最大的瀑布,其单级落差达 218 米,气势恢宏,雄伟壮观。瀑布的岩石上方有天然石洞,内约数十平米,可容纳近百人,为游客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观赏视角。 岩顶海拔约 330 米,岩高约 170 米,宽约 80 米,巨大的水流从高处奔腾而下,如银河落川,訇訇之声闻于十里之外,在阳光的照耀下,水花飞溅,如珠似玉,五彩斑斓。 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为之倾倒,开国主席毛泽东、开国元勋罗荣桓、唐朝诗人李白、宋代黄庭坚等都曾对其赞誉有加,称之为 “华中第一瀑”“楚天第一瀑”。
善源谷,隐匿于五里镇左港村,宛如一颗未经雕琢的明珠,散发着迷人的田园气息。这里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遐迩,是一处让人流连忘返的人间仙境。景区内溪流潺潺,蜿蜒于山林之间,似一条灵动的丝带,串联起田园与山林的美景;田园如诗如画,四季更迭,变换着不同的色彩与景致,春天的繁花似锦,夏天的绿意盎然,秋天的金黄灿烂,冬天的银装素裹,每一季都有独特的韵味;山林郁郁葱葱,古木参天,为游客提供了一片清凉的避暑胜地。 这里还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游客可以亲身感受到乡村的宁静与祥和,体验到传统农耕文化的魅力与乐趣,仿佛时光在这里放慢了脚步,让人忘却尘世的纷扰,沉浸在这心灵的桃源之中。
通城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积极探索创新,大力开发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全力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通过举办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如通城县庆祝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文艺展演、通城县 “礼赞新时代” 系列文化活动、“龙狮闹春” 暨灯谜游园节等,这些活动犹如一扇扇窗口,生动地展示了通城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以及现代风貌,让游客在欣赏节目的同时,深刻感受到通城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当地居民和游客搭建了互动交流的平台,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特色小镇建设方面,通城更是独具匠心。精心打造的砂布小镇,以砂布产业为坚实基础,深入挖掘 “砂” 文化内涵,建立起市场与研发紧密融合、互动良好的新型产业发展体制,全力向高档涂附磨具产业进军,致力于壮大涂附磨具产业集群,立志成为世界级涂附磨具总部基地;手机特色小镇则是一个集多元创新、低碳生态、旅游活力于一身的智慧园区。这里不仅有现代化的电子产业生产加工组团,还有高端技术办公组团、景观旅游居住组团、商贸商业组团以及公共服务组团等多个功能区域。游客在此既能领略到现代科技的魅力,又能感受到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的完美融合,还可以深入了解手机文化,体验独特的旅游乐趣。此外,以瑶族风情和中草药文化为特色的宜居小区也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之中,建成后将成为展示瑶族文化的重要窗口,让更多人领略到瑶族文化的神秘与魅力。
通城就像一本生动的历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又似一幅绚丽的画卷,每一笔都描绘着美景。它正以崭新的姿态、独特的魅力,诚挚地邀请着四方游客前来,探寻历史文化的深邃,领略自然风光的旖旎,感受文旅融合的奇妙,在这片充满活力与魅力的土地上,留下一段难忘的美好记忆。